農作物生長需要六個條件:陽光、空氣、水分、16種營養元素、氨基酸等參與新陳代謝的成分、還有微生態環境,只要這6個條件具備,而且相對平衡,農作物絕對長得好。
陽光:是萬物之源,沒有陽光就沒有一切,就農作物而言,陽光主要是滿足農作物所需要的正常溫度。
空氣:很重要,其中的二氧化碳也是植物參與新陳代謝的主要物質,這就是為什么有的蔬菜大棚要單獨增施二氧化碳氣肥的原因。
水分:水分(H2O)和陽光一樣重要,農作物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只有水營養物質才能傳輸、光合作用才能完成、呼吸作用才能正常進行,也即新陳代謝才能正常進行。
營養元素:科學表明,農作物需要16種營養元素,碳(C)、氫(H)、氧(O)、氮(N)、磷(P)、鉀(K)、鈣(Ca)、鎂(Mg)、硫(S)、鐵(Fe)、錳(Mn)、銅(Cu)、鋅(Zn)、硼(B)、鉬(Mo)、氯(CL)等16種元素。在這16種營養元素中,由于植物需要量不同,可分為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其中95%左右是(CHO),是構成一切植物體的最主要元素,主要通過光合作用從空氣中和水中獲得,氮磷鉀含3%左右,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形成植物的干物質。其中,氮素通常占植物體干物質總量的1.5%左右,除豆科作物可以從空氣中固定一定數量的氮素外,一般作物主要是從土壤中獲取的。其余12種中微量元素包括鎂0.2%、鈣0.5%、硫0.1%,其他微量元素比如鐵、鋅、銅、錳、硼等只占0.01%不到,稱之為微量元素。
在各種營養元素中,除碳、氫、氧外,作物對土壤中氮、磷、鉀三元素的需要量較多,而一般土壤中所含的、能為農作物吸收利用的這三種元素又都比較少。因此,農作物產量的高低和生長狀況的好壞,常受這三種營養元素所左右,并且要經常用施肥的辦法補充給土壤,以供給作物吸收利用,所以就把它們稱為“肥料三要素”或“氮、磷、鉀三要素”。各種營養元素在植物體內所起的作用是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的,缺少任何一種營養元素都會對作物產量或品質造成影響。
氨基酸:氨基酸也是植物新陳代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的基石,它們都含有一定量的氮素,正是農作物生長所必需的。把氨基酸制成的肥料,噴灑在農作物上,農作物像人吃了“補藥”一樣,茁壯成長,結出豐碩的果實;在蔬菜和瓜果上施用,也會使人得到滿意的效果。
氨基酸具有增產、提高養分的吸收、抗病、殺菌、除草的作用。比如,日本科學家用脯氨酸萬分之四的溶液噴灑到玉米上,玉米產量提高20%,用它噴灑到水稻、黃瓜上,產量均提高15%。
近年來許多國家的科學家研究發現把色氨酸、半胱氨酸、丙氨酸等噴灑于農作物上,都有抵抗和消滅農作物病菌的效果。
氨基酸農藥還有除草作用。根據近年統計,用氨基酸衍生物研究成功的除草劑,形成的專利已有100多個已形成一大類無污染的除草劑。
氨基酸做成農藥和化肥,從理論和實踐上已知絕不會對環境、空氣、水源、土壤造成污染,更不會使農產品(糧食、蔬菜、水果等)帶有潛伏性的危害。在這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的時代里,農業生產無污染化已提到科技人員的面前,只有更新當前使用的化肥和農藥,才能迎接“有機農業”、“有機食品的新天地。
微生態環境:農作物和人一樣,都需要有一個微生態環境,人需要天天吃一些酸奶,目的是調節腸胃道的微生物菌群,從而使得營養更容易吸收。農作物的根部相當于人的腸胃道,是吸收營養成分的主要途徑,所以,農作物根系越發達吸收能力越強,而有益微生物菌群,會在農作物的根部形成一層保護膜,保護根部不受病害的侵染,同時,生物菌在土壤中的繁殖代謝過程中能產生赤霉素及其它活性物質等內源激素,可自身調節生理過程,不會對作物產生任何副作用。